媒體訪問
基督宗教音樂的現代發展:專訪林思漢(二)
基督教音樂崇拜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宗教儀式,成為了一種融合故事、讀白、音樂和歌唱的綜合藝術形式,這種形式不僅豐富了崇拜的內涵,還帶來了與現代舞台表演相似的藝術體驗。這種融合既保留了傳統的宗教元素,又融入了現代舞台表演的創新思維,使得基督教音樂崇拜在當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二千年前,基督宗教崇拜繼承了猶太教的傳統,禮儀重現了基督事件(Christ event)。崇拜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打破了創作者、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的界限,形成了一個互動和感染的藝術形式。這種形式不僅僅是單純的儀式,而是一種「禮儀被表演出來」(performed liturgy)的藝術表現。因此,基督教音樂崇拜本質上就具有表演藝術的特質。 在現代社會,基督教音樂崇拜的多元性和創新性得到了更多的重視。例如,在聖誕音樂會《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僅僅通過清唱、讀白和音樂,就能傳遞出深刻的情感和信息,讓觀眾深受感動。這種表演形式不僅僅是宗教儀式,更是一種現代的清唱劇或史詩劇,給人一種當代舞台的味道。 西方音樂的傳統中,本身就有清唱劇的元素。這種形式通過音樂、禮儀和會眾的同聲和唱,讓人沉浸在音樂感染的聖樂故事中。因此,基督教崇拜在不同時節的聚會中,天然地擁有豐富的戲劇和音樂元素。這些元素在現代的基督教音樂崇拜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使得崇拜形式更加多樣化和富有表現力。 在大學時期,林思漢與前輩和友人創作了三齣音樂劇,探索如何將戲劇和音樂結合來表達信仰的思考。此外,林思漢在教會中也嘗試了不同的戲劇表達方式。例如,在受苦節期間,將已有幾百年歷史的「苦路十四站」傳統儀式與當代音樂和時代反思結合,豐富了禮儀本身的戲劇性和時代話題。這種融合不僅讓傳統儀式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也讓參與者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當代苦難和信仰的聯繫。 在學習基督教音樂崇拜的發展過程中,許多老師和指導者對林思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是陳永生校長,他是林思漢第一位正式學習古典吉他的老師,不僅傳授吉他技巧,還教導他對音樂的態度。他要求在表演前必須將樂曲練足120%,才能完整表達想法。這種嚴謹的態度建立了林思漢凡事盡力去做的性格。 另一位對林思漢影響深遠的是林國璋牧師。在中學時期,為了考進大學音樂系,林思漢需要考取八級樂理的資格。林國璋牧師免費教他樂理,並教導他事奉上帝一定是辛苦的,但必須認真和持久,才能看到果效。 陳國平博士是林思漢的大學畢業作品指導老師,他開拓了林思漢對音樂的想象,不再限制於某類、某時代或某風格的音樂,啟發他的「跨界」創作。他也教導他在創作前進行充分的資料準備,並規劃各種音樂元素的配搭。 此外,劉永生指揮和浸大基督徒詩班(BUCC)也對林思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1999年考進浸大音樂系後,他加入了基督徒詩班,劉永生先生是時任詩班指揮。他在聲樂、合唱、指揮和粵語作曲等方面給予了林思漢很多啟發和刺激。劉先生及BUCC讓林思漢知道聖樂事奉對信徒有深遠的影響,使侍奉者與參與者共同被牧養。 儘管林思漢在大學音樂主修以一級榮譽畢業,並有意在音樂領域繼續發展,但最終卻選擇了與教會事奉相關的道路。林思漢接受了劉永生的邀請,接任BUCC基督徒詩班的指揮工作,並在浸大校牧處工作,推動校內的福音和牧養工作。這開始了他在大專院校基督宗教音樂事奉和牧養大專生的十六年經歷。 回顧這十六年,經歷了無數孤獨時刻和自我疑惑,但也見證了上帝工作和恩典的豐富與真實。林思漢常常提醒自己,要如詩篇90篇的詩人一樣,「求主指教我們怎樣檢討自己的日子,好讓我們得著敬畏上主的智慧之心」。
基督宗教音樂的現代發展:專訪林思漢(二)
基督教音樂崇拜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宗教儀式,成為了一種融合故事、讀白、音樂和歌唱的綜合藝術形式,這種形式不僅豐富了崇拜的內涵,還帶來了與現代舞台表演相似的藝術體驗。這種融合既保留了傳統的宗教元素,又融入了現代舞台表演的創新思維,使得基督教音樂崇拜在當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二千年前,基督宗教崇拜繼承了猶太教的傳統,禮儀重現了基督事件(Christ event)。崇拜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打破了創作者、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的界限,形成了一個互動和感染的藝術形式。這種形式不僅僅是單純的儀式,而是一種「禮儀被表演出來」(performed liturgy)的藝術表現。因此,基督教音樂崇拜本質上就具有表演藝術的特質。 在現代社會,基督教音樂崇拜的多元性和創新性得到了更多的重視。例如,在聖誕音樂會《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僅僅通過清唱、讀白和音樂,就能傳遞出深刻的情感和信息,讓觀眾深受感動。這種表演形式不僅僅是宗教儀式,更是一種現代的清唱劇或史詩劇,給人一種當代舞台的味道。 西方音樂的傳統中,本身就有清唱劇的元素。這種形式通過音樂、禮儀和會眾的同聲和唱,讓人沉浸在音樂感染的聖樂故事中。因此,基督教崇拜在不同時節的聚會中,天然地擁有豐富的戲劇和音樂元素。這些元素在現代的基督教音樂崇拜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使得崇拜形式更加多樣化和富有表現力。 在大學時期,林思漢與前輩和友人創作了三齣音樂劇,探索如何將戲劇和音樂結合來表達信仰的思考。此外,林思漢在教會中也嘗試了不同的戲劇表達方式。例如,在受苦節期間,將已有幾百年歷史的「苦路十四站」傳統儀式與當代音樂和時代反思結合,豐富了禮儀本身的戲劇性和時代話題。這種融合不僅讓傳統儀式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也讓參與者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當代苦難和信仰的聯繫。 在學習基督教音樂崇拜的發展過程中,許多老師和指導者對林思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是陳永生校長,他是林思漢第一位正式學習古典吉他的老師,不僅傳授吉他技巧,還教導他對音樂的態度。他要求在表演前必須將樂曲練足120%,才能完整表達想法。這種嚴謹的態度建立了林思漢凡事盡力去做的性格。 另一位對林思漢影響深遠的是林國璋牧師。在中學時期,為了考進大學音樂系,林思漢需要考取八級樂理的資格。林國璋牧師免費教他樂理,並教導他事奉上帝一定是辛苦的,但必須認真和持久,才能看到果效。 陳國平博士是林思漢的大學畢業作品指導老師,他開拓了林思漢對音樂的想象,不再限制於某類、某時代或某風格的音樂,啟發他的「跨界」創作。他也教導他在創作前進行充分的資料準備,並規劃各種音樂元素的配搭。 此外,劉永生指揮和浸大基督徒詩班(BUCC)也對林思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1999年考進浸大音樂系後,他加入了基督徒詩班,劉永生先生是時任詩班指揮。他在聲樂、合唱、指揮和粵語作曲等方面給予了林思漢很多啟發和刺激。劉先生及BUCC讓林思漢知道聖樂事奉對信徒有深遠的影響,使侍奉者與參與者共同被牧養。 儘管林思漢在大學音樂主修以一級榮譽畢業,並有意在音樂領域繼續發展,但最終卻選擇了與教會事奉相關的道路。林思漢接受了劉永生的邀請,接任BUCC基督徒詩班的指揮工作,並在浸大校牧處工作,推動校內的福音和牧養工作。這開始了他在大專院校基督宗教音樂事奉和牧養大專生的十六年經歷。 回顧這十六年,經歷了無數孤獨時刻和自我疑惑,但也見證了上帝工作和恩典的豐富與真實。林思漢常常提醒自己,要如詩篇90篇的詩人一樣,「求主指教我們怎樣檢討自己的日子,好讓我們得著敬畏上主的智慧之心」。
基督宗教音樂的現代發展:專訪林思漢 (一)
#基督宗教音樂的現代發展:專訪林思漢 (一) 近年來,基督宗教音樂在各方面都有顯著發展,從古典音樂到反映現代社會的歌曲,特別是香港粵語聖詩的興起,已經不再局限於宗教內部活動,而成為時代的呼喊。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們與接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林思漢探討了基督教音樂的歷史及香港粵語聖詩的發展,並深入了解他的個人想法、作品的方向與目標。 林思漢的音樂旅程開始於中學時期,他在中二時信奉耶穌並加入教會。當時,教會舉辦了一個結他班,巧合的是,他的父親在垃圾站找到了一支結他,原本打算掛在牆上作裝飾。出於好奇,他開始學習結他,一接觸便深深著迷,每天幾乎練習6到7個小時,完全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這樣的經歷聽起來像是傳奇,但林思漢的音樂旅程確實如此開始。 回憶起那段時光,林思漢提到,由於家境困難,他無法在物質上有太多要求,但學校的音樂活動並不需要太多花費,這讓他能夠自由地參與其中。除了彈結他,他還活躍於學校的合唱團。他就讀的華英中學音樂氛圍濃厚,音樂老師何小馨熱心栽培同學,給予他很好的音樂訓練。不論是樂器演奏還是歌唱經驗,都讓他在音樂中找到自我,表達自我,並發現宗教和人間的美麗。林思漢特別感謝何小馨老師的啟蒙,他認為好老師永遠是年輕人成功的基石。大約在中三、中四時,他心中有了感動,希望一輩子都能從事音樂事業,為神工作。雖然當時部分老師和同學認為他起步太晚,成就有限,但他太喜愛音樂,並且堅信這是上主的呼召,於是下定決心,盡力去追求夢想。事實證明,他的堅持是對的。他於2002年在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以一級榮譽學士(主修作曲)畢業,這是他音樂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隨後,林思漢繼續深造,於2005年在浸會大學取得音樂碩士學位,主修合唱指揮。2009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學位,2018年則在中大崇基神學院取得神道學碩士學位。這些學術成就不僅展示了他的音樂才華,也顯示了他對基督教信仰的深厚理解。 2002年大學畢業後,林思漢曾擔任中、小學的音樂老師,教授結他、樂理、指揮等課程,並參與多項音樂製作。他與香港浸會大學的基督徒發起了「大專巡迴音樂事工」,致力於推動各大專院校信徒成立聖樂團隊,至今已協助成立九隊大專聖樂團隊。2003年,他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共鳴基督徒詩班」,2004年與前輩們成立「教會樂圃」,旨在以音樂服侍上帝及社會,並裝備本地教會。後來,他加入了「香港聖詩會」,推動香港聖樂的發展。 林思漢多年來擔任「聖詩會」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會」的指揮,這段經歷對他來說意義重大。他於2004年加入香港聖詩會的事務發展委員,並感謝劉永生先生的引薦及聲樂前輩的信任與支持。聖詩會一直有不少知名指揮合作,但前輩們給予他機會,讓他帶領合唱團,尤其是他與大專基督徒詩班、樂隊的關係密切,很多頌唱音樂會都由他來指揮。 通過這次訪談,我們可以看到林思漢在基督宗教音樂的發展中所付出的努力與熱情。他的經歷告訴我們,無論起步多晚,只要有夢想和決心,就能創造屬於自己的音樂奇蹟。林思漢不僅在音樂上取得了顯著成就,更以他的信仰和熱情,持續推動香港基督教音樂的發展。他的故事激勵著無數熱愛音樂的人,讓我們看到,音樂不僅是藝術的表達,更是一種信仰和生活的力量。 訪問者、原作者:王添強(香港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總監、創團董事)https://www.mingri.org.hk/doc/2681
基督宗教音樂的現代發展:專訪林思漢 (一)
#基督宗教音樂的現代發展:專訪林思漢 (一) 近年來,基督宗教音樂在各方面都有顯著發展,從古典音樂到反映現代社會的歌曲,特別是香港粵語聖詩的興起,已經不再局限於宗教內部活動,而成為時代的呼喊。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們與接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林思漢探討了基督教音樂的歷史及香港粵語聖詩的發展,並深入了解他的個人想法、作品的方向與目標。 林思漢的音樂旅程開始於中學時期,他在中二時信奉耶穌並加入教會。當時,教會舉辦了一個結他班,巧合的是,他的父親在垃圾站找到了一支結他,原本打算掛在牆上作裝飾。出於好奇,他開始學習結他,一接觸便深深著迷,每天幾乎練習6到7個小時,完全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這樣的經歷聽起來像是傳奇,但林思漢的音樂旅程確實如此開始。 回憶起那段時光,林思漢提到,由於家境困難,他無法在物質上有太多要求,但學校的音樂活動並不需要太多花費,這讓他能夠自由地參與其中。除了彈結他,他還活躍於學校的合唱團。他就讀的華英中學音樂氛圍濃厚,音樂老師何小馨熱心栽培同學,給予他很好的音樂訓練。不論是樂器演奏還是歌唱經驗,都讓他在音樂中找到自我,表達自我,並發現宗教和人間的美麗。林思漢特別感謝何小馨老師的啟蒙,他認為好老師永遠是年輕人成功的基石。大約在中三、中四時,他心中有了感動,希望一輩子都能從事音樂事業,為神工作。雖然當時部分老師和同學認為他起步太晚,成就有限,但他太喜愛音樂,並且堅信這是上主的呼召,於是下定決心,盡力去追求夢想。事實證明,他的堅持是對的。他於2002年在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以一級榮譽學士(主修作曲)畢業,這是他音樂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隨後,林思漢繼續深造,於2005年在浸會大學取得音樂碩士學位,主修合唱指揮。2009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學位,2018年則在中大崇基神學院取得神道學碩士學位。這些學術成就不僅展示了他的音樂才華,也顯示了他對基督教信仰的深厚理解。 2002年大學畢業後,林思漢曾擔任中、小學的音樂老師,教授結他、樂理、指揮等課程,並參與多項音樂製作。他與香港浸會大學的基督徒發起了「大專巡迴音樂事工」,致力於推動各大專院校信徒成立聖樂團隊,至今已協助成立九隊大專聖樂團隊。2003年,他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共鳴基督徒詩班」,2004年與前輩們成立「教會樂圃」,旨在以音樂服侍上帝及社會,並裝備本地教會。後來,他加入了「香港聖詩會」,推動香港聖樂的發展。 林思漢多年來擔任「聖詩會」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會」的指揮,這段經歷對他來說意義重大。他於2004年加入香港聖詩會的事務發展委員,並感謝劉永生先生的引薦及聲樂前輩的信任與支持。聖詩會一直有不少知名指揮合作,但前輩們給予他機會,讓他帶領合唱團,尤其是他與大專基督徒詩班、樂隊的關係密切,很多頌唱音樂會都由他來指揮。 通過這次訪談,我們可以看到林思漢在基督宗教音樂的發展中所付出的努力與熱情。他的經歷告訴我們,無論起步多晚,只要有夢想和決心,就能創造屬於自己的音樂奇蹟。林思漢不僅在音樂上取得了顯著成就,更以他的信仰和熱情,持續推動香港基督教音樂的發展。他的故事激勵著無數熱愛音樂的人,讓我們看到,音樂不僅是藝術的表達,更是一種信仰和生活的力量。 訪問者、原作者:王添強(香港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總監、創團董事)https://www.mingri.org.hk/doc/2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