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z Blog
誰仍在尋覓天堂?《璀煙》創作人分享—黑暗中尋找光的堅持
誰仍在尋覓天堂?《璀煙》創作人分享—黑暗中尋找光的堅持 這首基督教原創詩歌名字叫《璀煙》,這個名字其實包含了多重意義。首先,它可以指璀璨的煙花,傳遞歡樂和慶祝的氣氛。但同時,它也可以指催淚氣體,在香港的一個沉重象徵。在創作這首歌的時候,恰好正值香港社會運動的高峰期。每天新聞上都播放著催淚彈如雨般落下的畫面,難免令人感到緊張和沉重。不禁讓人思考香港是否還有希望?這首基督教原創詩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在與一班基督徒大學生共同服侍時,團隊的士氣非常低落,大家都沒有心情唱詩歌。大學也成了一個戰場,眾人身心俱疲,難再有盼望。慶幸地,在這段時間教會也一直支持並守護着這群大學生。教會執事、宣教士都能夠彼此配合,互相支援,在這亂世中服侍和陪伴學生。這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團結的力量,也讓人漸漸看見希望。 這首基督教原創詩歌的靈感來自於「煙霧」這個抽象而富有畫面的意象,可以呈現出既具體又富有想象力的氛圍。在編曲和演繹上,刻意運用了不同質地和強弱的聲音,來營造出煙霧升起的效果。歌詞中的「仍然在尋覓天堂」,讓人印象深刻。它提醒我們即使身處黑暗,內心仍存在曙光。這首歌兼具溫柔和堅定,同時也承載了一種沉重的經歷。在創作過程中,也讓人感受到未能走向光明的黑暗狀態。然而,即使身處黑暗,人也必須堅持去尋找內心的光明和希望,並以決心和毅力去努力。 希望這個分享能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這首詩歌,也歡迎大家關注HeArtz的其他作品。
誰仍在尋覓天堂?《璀煙》創作人分享—黑暗中尋找光的堅持
誰仍在尋覓天堂?《璀煙》創作人分享—黑暗中尋找光的堅持 這首基督教原創詩歌名字叫《璀煙》,這個名字其實包含了多重意義。首先,它可以指璀璨的煙花,傳遞歡樂和慶祝的氣氛。但同時,它也可以指催淚氣體,在香港的一個沉重象徵。在創作這首歌的時候,恰好正值香港社會運動的高峰期。每天新聞上都播放著催淚彈如雨般落下的畫面,難免令人感到緊張和沉重。不禁讓人思考香港是否還有希望?這首基督教原創詩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在與一班基督徒大學生共同服侍時,團隊的士氣非常低落,大家都沒有心情唱詩歌。大學也成了一個戰場,眾人身心俱疲,難再有盼望。慶幸地,在這段時間教會也一直支持並守護着這群大學生。教會執事、宣教士都能夠彼此配合,互相支援,在這亂世中服侍和陪伴學生。這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團結的力量,也讓人漸漸看見希望。 這首基督教原創詩歌的靈感來自於「煙霧」這個抽象而富有畫面的意象,可以呈現出既具體又富有想象力的氛圍。在編曲和演繹上,刻意運用了不同質地和強弱的聲音,來營造出煙霧升起的效果。歌詞中的「仍然在尋覓天堂」,讓人印象深刻。它提醒我們即使身處黑暗,內心仍存在曙光。這首歌兼具溫柔和堅定,同時也承載了一種沉重的經歷。在創作過程中,也讓人感受到未能走向光明的黑暗狀態。然而,即使身處黑暗,人也必須堅持去尋找內心的光明和希望,並以決心和毅力去努力。 希望這個分享能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這首詩歌,也歡迎大家關注HeArtz的其他作品。
「苦路」懸謎—陳龍斌牧師/博士
「苦路」懸謎—陳龍斌牧師/博士 「苦路」,顧名思義,令人遙想耶穌一步一步蒙難,經畢世途。然而,耶穌受難當日,門徒根本料想不到,誰也來不及步步紀實。姑勿論《馬可福音》、《馬太福音》、《路加福音》,抑或《約翰福音》,皆為信仰群體之集體回憶。單憑四卷福音書,世人欲尋根問柢「十四站」之由來,其實難以追本溯源。 然而,久經聖餐,恆讀聖書,信仰群體自自然然孕育「記念」之情操,毋忘恩主以身殉難。觀乎歷史,「苦路十四站」之萌芽,必然生長於「朝聖」傳統形成之後。公元二世紀以來,殉道者日漸增多,信眾遂萌生弔唁追思之舉動,前仆後繼,寫殉道者的傳記文學可為助證。約十五年前,我曾參與特拉維夫大學和海德堡大學合作的考古項目,於耶路撒冷古城外不遠處的拉結山(Ramat Rachel),得見二世紀的小型朝聖遺址。即便如此,步步重踏「苦路」,開初尚未成為教會風尚。再細味初期教會的文獻古卷,早於三世紀的亞歷山大教父俄俐根(Origen),或稍後四世紀的拉丁教父耶柔米(Jerome / Hieronymus),均論及朝聖之旅。不得不提,基督信仰,建制為國教後,君士坦丁大帝之母凱倫娜(Helena)得其子鼎力襄助,大興土木,於聖地耶京處處建設,方便朝聖者默想禮拜。相關事蹟,史家優西庇烏(Eusebius)之鉅著《教會歷史》,以及安波羅修(Ambrosius)筆下的《論狄奧多西的去世》,皆多有記載。這些物質文化,盛載當代人的非物質文化;有見及此,以耶穌為中心的「苦路」至少漸見雛型。四世紀中葉,先有《布狄伽拉遊記》(Itinerarium Burdigalense,又稱《耶路撒冷遊記》),至四世紀末,《前往聖地朝聖遊記》(Peregrinatio ad loca sancta)接著面世;兩者分別都描述朝聖者之聖地遊踪。捧讀古書,緬懷苦架,真摯朝聖,溢於言表。朝聖之心,催生日後的「苦路十四站」。滄海桑田,教會一次又一次演繹「苦路十四站」,會否淪為東施效顰?一切全在乎我們:我們有沒有回歸敬虔的心思呢? 「苦路」,拉丁原文是Via Dolorosa。Via翻成「路」,Dolorosa直譯為「苦」。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代又一代人,不是肉眼先看見耶穌往昔走過的「路」,而是心眼決意步主後塵,效衪吃「苦」,久而久之,逢山開路,便闢了一條敬虔者的Via Dolorosa。起初,原沒有站,只有路線而已,終點想當然是「聖墓教堂」(Sanctum Sepulchrum)。隨著中世紀的教會內部分裂,兩邊信眾各走各路。到了十六世紀,才恢復較為統一的路線。直至十九世紀,教會才漸漸設下十四站:步步踏上苦路,九站在途上,最後五站設於「聖墓教堂」內。究竟「聖墓教堂」真的由凱倫娜籌建嗎?我們確實無從稽考。不過,據十九世紀出土的公元六世紀之古耶京馬賽克鑲嵌地圖(Madaba Map),昔日的朝聖者清楚可見圖中的「聖墓教堂」。自從四世紀(最遲六世紀)有了這座地標,基督徒便開始了求同存異的拜苦路。這座地標,啟蒙了歷世歷代的敬虔者,讓大家一起尋找心中的「苦路」。時移世易,我們的善樂堂又如何幫助各位重回成聖的正軌呢?就由善樂餘民,齊步走出一條我們自己的路,甘苦與共。 依天主教傳統,「苦路」合共「十四站」,分別為:第一站「耶穌被判死刑」、第二站「耶穌背負十架」、第三站「耶穌首次跌倒」、第四站「耶穌遇上母親」、第五站「西門被背苦架」、第六站「女子抹耶穌面」、第七站「耶穌再次跌倒」、第八站「主安慰眾婦女」、第九站「耶穌三次跌倒」、第十站「耶穌被剝衣裳」、第十一站「耶穌被釘十架」、第十二站「耶穌喪命十架」、第十三站「耶穌軀體下架」及第十四站「耶穌被埋葬了」。其中十三站,皆多少有《聖經》依據,盡顯歷代聖徒尋真之心,且竭力連繫初期教會的集體回憶。唯獨第六站,學者找不到《聖經》的歷史參照,福音書內並無任何「維羅妮迦」(Veronica)的篇幅。也許,相關傳說的歷史雛型,最早只能溯源自基督教典外文獻(參考:the Epistles of Jesus Christ and Abgarus King of Edessa)的類近形象。觀乎此,第六站可有可無。不過,基於尊重歷代教會傳統,我們保留它,亦無傷大雅。反正,留下「維羅妮迦面紗」,旨在提醒大家「愛」之記號。換句話說,聖而公之教會內,聖徒相通,善樂人當學習尊重無傷大雅的差異,但同時堅持尋回耶穌真相的記憶,即使不可為,也要為之! 不必再多說,坐言起行,還看今朝的「苦路十四站」!
「苦路」懸謎—陳龍斌牧師/博士
「苦路」懸謎—陳龍斌牧師/博士 「苦路」,顧名思義,令人遙想耶穌一步一步蒙難,經畢世途。然而,耶穌受難當日,門徒根本料想不到,誰也來不及步步紀實。姑勿論《馬可福音》、《馬太福音》、《路加福音》,抑或《約翰福音》,皆為信仰群體之集體回憶。單憑四卷福音書,世人欲尋根問柢「十四站」之由來,其實難以追本溯源。 然而,久經聖餐,恆讀聖書,信仰群體自自然然孕育「記念」之情操,毋忘恩主以身殉難。觀乎歷史,「苦路十四站」之萌芽,必然生長於「朝聖」傳統形成之後。公元二世紀以來,殉道者日漸增多,信眾遂萌生弔唁追思之舉動,前仆後繼,寫殉道者的傳記文學可為助證。約十五年前,我曾參與特拉維夫大學和海德堡大學合作的考古項目,於耶路撒冷古城外不遠處的拉結山(Ramat Rachel),得見二世紀的小型朝聖遺址。即便如此,步步重踏「苦路」,開初尚未成為教會風尚。再細味初期教會的文獻古卷,早於三世紀的亞歷山大教父俄俐根(Origen),或稍後四世紀的拉丁教父耶柔米(Jerome / Hieronymus),均論及朝聖之旅。不得不提,基督信仰,建制為國教後,君士坦丁大帝之母凱倫娜(Helena)得其子鼎力襄助,大興土木,於聖地耶京處處建設,方便朝聖者默想禮拜。相關事蹟,史家優西庇烏(Eusebius)之鉅著《教會歷史》,以及安波羅修(Ambrosius)筆下的《論狄奧多西的去世》,皆多有記載。這些物質文化,盛載當代人的非物質文化;有見及此,以耶穌為中心的「苦路」至少漸見雛型。四世紀中葉,先有《布狄伽拉遊記》(Itinerarium Burdigalense,又稱《耶路撒冷遊記》),至四世紀末,《前往聖地朝聖遊記》(Peregrinatio ad loca sancta)接著面世;兩者分別都描述朝聖者之聖地遊踪。捧讀古書,緬懷苦架,真摯朝聖,溢於言表。朝聖之心,催生日後的「苦路十四站」。滄海桑田,教會一次又一次演繹「苦路十四站」,會否淪為東施效顰?一切全在乎我們:我們有沒有回歸敬虔的心思呢? 「苦路」,拉丁原文是Via Dolorosa。Via翻成「路」,Dolorosa直譯為「苦」。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代又一代人,不是肉眼先看見耶穌往昔走過的「路」,而是心眼決意步主後塵,效衪吃「苦」,久而久之,逢山開路,便闢了一條敬虔者的Via Dolorosa。起初,原沒有站,只有路線而已,終點想當然是「聖墓教堂」(Sanctum Sepulchrum)。隨著中世紀的教會內部分裂,兩邊信眾各走各路。到了十六世紀,才恢復較為統一的路線。直至十九世紀,教會才漸漸設下十四站:步步踏上苦路,九站在途上,最後五站設於「聖墓教堂」內。究竟「聖墓教堂」真的由凱倫娜籌建嗎?我們確實無從稽考。不過,據十九世紀出土的公元六世紀之古耶京馬賽克鑲嵌地圖(Madaba Map),昔日的朝聖者清楚可見圖中的「聖墓教堂」。自從四世紀(最遲六世紀)有了這座地標,基督徒便開始了求同存異的拜苦路。這座地標,啟蒙了歷世歷代的敬虔者,讓大家一起尋找心中的「苦路」。時移世易,我們的善樂堂又如何幫助各位重回成聖的正軌呢?就由善樂餘民,齊步走出一條我們自己的路,甘苦與共。 依天主教傳統,「苦路」合共「十四站」,分別為:第一站「耶穌被判死刑」、第二站「耶穌背負十架」、第三站「耶穌首次跌倒」、第四站「耶穌遇上母親」、第五站「西門被背苦架」、第六站「女子抹耶穌面」、第七站「耶穌再次跌倒」、第八站「主安慰眾婦女」、第九站「耶穌三次跌倒」、第十站「耶穌被剝衣裳」、第十一站「耶穌被釘十架」、第十二站「耶穌喪命十架」、第十三站「耶穌軀體下架」及第十四站「耶穌被埋葬了」。其中十三站,皆多少有《聖經》依據,盡顯歷代聖徒尋真之心,且竭力連繫初期教會的集體回憶。唯獨第六站,學者找不到《聖經》的歷史參照,福音書內並無任何「維羅妮迦」(Veronica)的篇幅。也許,相關傳說的歷史雛型,最早只能溯源自基督教典外文獻(參考:the Epistles of Jesus Christ and Abgarus King of Edessa)的類近形象。觀乎此,第六站可有可無。不過,基於尊重歷代教會傳統,我們保留它,亦無傷大雅。反正,留下「維羅妮迦面紗」,旨在提醒大家「愛」之記號。換句話說,聖而公之教會內,聖徒相通,善樂人當學習尊重無傷大雅的差異,但同時堅持尋回耶穌真相的記憶,即使不可為,也要為之! 不必再多說,坐言起行,還看今朝的「苦路十四站」!
《主可會顧念》創作故事
這首基督教詩歌的原作詞者是20世紀初美國長老會一位牧師,名叫格雷夫。創作於1901年,詩歌靈感來自《彼得前書》5:7的聖經經文:「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 格雷夫牧師善於創作兒童作品,被人稱為「說書人」。另一位詩歌作者墨爾斯更形容他是一位「陽光牧師」,因他總是給人開朗無憂的印象。 但事實上,當格雷夫創作這首詩歌時,他正面臨人生最艱難和沮喪的時刻——他的家人相繼離世,自己也飽受疾病折磨。面對各項人生挑戰,這位主的僕人也不免會對信仰產生質疑:「慈愛的上主是否真的與我同在,垂顧我的痛苦?」 後來,當他重新讀到彼得前書5:7的聖經經文時,他深深被「他顧念你們」這句話所觸動,從中找到了上主的安慰和應許。之後,一位名叫賀爾的作曲家為這首詩歌創作了優美的旋律,完整的《主可會顧念》於1905年誕生。詩歌描繪了信徒在苦難中的掙扎和疑惑,但最終體會到上主的眷顧。《主可會顧念》成為一首深受教會愛戴的詩歌,並在崇拜中經常被演唱。 在當今動蕩的時代,我們也可以透過這首詩歌,在面對人生艱辛或信仰疑惑時,被這首詩歌的旋律和內容所安慰和激勵。讓我們一起為受苦的弟兄姊妹,以此詩歌為香港社會、為中國教會祈禱,求主眷顧並帶領我們渡過艱難。
《主可會顧念》創作故事
這首基督教詩歌的原作詞者是20世紀初美國長老會一位牧師,名叫格雷夫。創作於1901年,詩歌靈感來自《彼得前書》5:7的聖經經文:「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 格雷夫牧師善於創作兒童作品,被人稱為「說書人」。另一位詩歌作者墨爾斯更形容他是一位「陽光牧師」,因他總是給人開朗無憂的印象。 但事實上,當格雷夫創作這首詩歌時,他正面臨人生最艱難和沮喪的時刻——他的家人相繼離世,自己也飽受疾病折磨。面對各項人生挑戰,這位主的僕人也不免會對信仰產生質疑:「慈愛的上主是否真的與我同在,垂顧我的痛苦?」 後來,當他重新讀到彼得前書5:7的聖經經文時,他深深被「他顧念你們」這句話所觸動,從中找到了上主的安慰和應許。之後,一位名叫賀爾的作曲家為這首詩歌創作了優美的旋律,完整的《主可會顧念》於1905年誕生。詩歌描繪了信徒在苦難中的掙扎和疑惑,但最終體會到上主的眷顧。《主可會顧念》成為一首深受教會愛戴的詩歌,並在崇拜中經常被演唱。 在當今動蕩的時代,我們也可以透過這首詩歌,在面對人生艱辛或信仰疑惑時,被這首詩歌的旋律和內容所安慰和激勵。讓我們一起為受苦的弟兄姊妹,以此詩歌為香港社會、為中國教會祈禱,求主眷顧並帶領我們渡過艱難。
原創詩歌《生》——探尋生命之歌 聆聽信仰的回響(上)
在瞬息萬變的香港社會中,一首充滿基督教信仰色彩的原創詩歌,往往能成為引導我們走向真理的歌聲。作為基督教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HeArtz的原創詩歌不僅以獨特的方式呈現了信仰的真諦,更成為一些信徒在人生旅途中的寄託。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們將一探受訪嘉賓眼中這首原創詩歌中的珍貴內涵。 一、一生相伴的主 Martin 最喜歡的歌詞是:「誰在你側凝望你初生,陪伴到他朝衰老黃昏?」他表示這句歌詞提醒了他,唯有上主能夠伴隨我們走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由出生到最後一刻。在面對抑鬱症的艱難時期,Martin發現原來上主一直在引領他,並賜予他力量去幫助同樣掙扎的人。這首詩歌成為他生命中的重要寄託。 二、感受上主永恆的陪伴 嘉瑩十分喜歡這句「誰在你側凝望你初生,陪伴到他朝衰老黃昏?」的歌詞。她表示,這句話不僅貫穿了整首歌的內容,更反駁了「人是單獨出生、單獨死去」的說法,讓人感受到上主的永恆陪伴。在準備自己的洗禮時,嘉瑩明白到浸禮、婚禮和葬禮,都是信徒人生中重要的時刻,而上主必定在場相伴左右。 三、攜手面對人生的轉折 輝少、Agnes最深刻的歌詞是:「路漫漫,歡欣邂逅良伴,漫漫路,手牽手,愛共永」。這句歌詞喚起了他們在疫情下預備婚禮的經歷,雖然充滿挑戰,但仍能與摯愛攜手同行,共度人生的每個階段。這首詩歌成為他們面對人生轉折的精神支柱。 四、尋回初心 繼續前行 Eva最喜歡的歌詞是「誰未變更?誰造你初心?」。在香港瞬息萬變的環境中,這句歌詞不斷提醒Eva去尋找信仰和生活的初心,去推動自己繼續向前。在探索信仰的不同階段,同伴的陪伴都對她來說是無比珍貴的。 這些原創詩歌,正是信徒在生命歷程中的寶貴指引。無論是面對人生的低谷,還是歡欣相逢的時刻,這些充滿信仰色彩的歌聲,都能成為我們內心的回響,引領我們走向更深刻的自我認識和生命體驗。讓我們一起細細品味這些富有意義的原創詩歌,與之共鳴,在信仰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原創詩歌《生》——探尋生命之歌 聆聽信仰的回響(上)
在瞬息萬變的香港社會中,一首充滿基督教信仰色彩的原創詩歌,往往能成為引導我們走向真理的歌聲。作為基督教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HeArtz的原創詩歌不僅以獨特的方式呈現了信仰的真諦,更成為一些信徒在人生旅途中的寄託。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們將一探受訪嘉賓眼中這首原創詩歌中的珍貴內涵。 一、一生相伴的主 Martin 最喜歡的歌詞是:「誰在你側凝望你初生,陪伴到他朝衰老黃昏?」他表示這句歌詞提醒了他,唯有上主能夠伴隨我們走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由出生到最後一刻。在面對抑鬱症的艱難時期,Martin發現原來上主一直在引領他,並賜予他力量去幫助同樣掙扎的人。這首詩歌成為他生命中的重要寄託。 二、感受上主永恆的陪伴 嘉瑩十分喜歡這句「誰在你側凝望你初生,陪伴到他朝衰老黃昏?」的歌詞。她表示,這句話不僅貫穿了整首歌的內容,更反駁了「人是單獨出生、單獨死去」的說法,讓人感受到上主的永恆陪伴。在準備自己的洗禮時,嘉瑩明白到浸禮、婚禮和葬禮,都是信徒人生中重要的時刻,而上主必定在場相伴左右。 三、攜手面對人生的轉折 輝少、Agnes最深刻的歌詞是:「路漫漫,歡欣邂逅良伴,漫漫路,手牽手,愛共永」。這句歌詞喚起了他們在疫情下預備婚禮的經歷,雖然充滿挑戰,但仍能與摯愛攜手同行,共度人生的每個階段。這首詩歌成為他們面對人生轉折的精神支柱。 四、尋回初心 繼續前行 Eva最喜歡的歌詞是「誰未變更?誰造你初心?」。在香港瞬息萬變的環境中,這句歌詞不斷提醒Eva去尋找信仰和生活的初心,去推動自己繼續向前。在探索信仰的不同階段,同伴的陪伴都對她來說是無比珍貴的。 這些原創詩歌,正是信徒在生命歷程中的寶貴指引。無論是面對人生的低谷,還是歡欣相逢的時刻,這些充滿信仰色彩的歌聲,都能成為我們內心的回響,引領我們走向更深刻的自我認識和生命體驗。讓我們一起細細品味這些富有意義的原創詩歌,與之共鳴,在信仰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原創詩歌《生》 ——探尋生命之歌聆聽信仰的回響(下)
在這個充滿喧囂的世代,能夠聽到真摰動人的原創詩歌和基督教音樂,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滋養和慰藉。這些富有感情和洞見的作品,不僅表達了信徒內心的信仰和體驗,也引領我們走進更深的靈性領域。 Mandy 最喜歡這首歌中的「迎候你一出水,身心得再生?」這一句歌詞。她覺得這句歌詞很有意境:水象徵著生命的源頭,也是靈性重生的媒介。她回憶起自己的浸禮經歷,以及懷孕兒子時的十個月,還有在婦產科工作時見到嬰兒出生的那一刻,都讓她感到生命與水息息相關。在浸禮中,信徒藉由「入水」體驗「出死入生」的救恩;在孕育過程中。嬰兒在羊水中成長,直到出生時伴隨著大量羊水湧出,生命得以展現。這些都形象地描述了生命與水的密不可分的關係。她覺得這首歌很能描繪出這種感受。 對於年長信徒Sam叔、Sam嬸來說,這首詩歌的另一段歌詞:「營役半生,疲乏也不堪」更是直抵內心。當人生走到暮年,最重要的不再是名利和金錢,而是能夠安享天年,與親人相聚,與教友團契。正如他們所言:「最緊要是身體健康,有這麼多好朋友在這裏,我在這間教會感到很滿足。」只要有神、有耶穌,以及有弟兄姊妹在身邊,就已經感到很幸福了。 軒叔叔最喜歡「翼翼護守,當你尚童稚,靜靜待你滋長、信內勉」這一段歌詞。這讓他想起父親六歲時因意外離世,母親獨自撫養三兄妹,艱辛地把他們養育成人。他感謝母親帶他去教會認識主耶穌,讓他至今依然堅持這個信仰,並願意把這份信仰傳給下一代。 這種對生命的體悟和對信仰的依恃,正是原創詩歌和基督教音樂所呈現的寶貴價值。這些作品不僅抒發了信徒的情感,也引導我們反思人生的意義,重拾對上主的信賴。在這喧囂的時代,讓我們一起聆聽這些動人心弦的聖樂,在主的慈愛中尋得平安和力量。
原創詩歌《生》 ——探尋生命之歌聆聽信仰的回響(下)
在這個充滿喧囂的世代,能夠聽到真摰動人的原創詩歌和基督教音樂,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滋養和慰藉。這些富有感情和洞見的作品,不僅表達了信徒內心的信仰和體驗,也引領我們走進更深的靈性領域。 Mandy 最喜歡這首歌中的「迎候你一出水,身心得再生?」這一句歌詞。她覺得這句歌詞很有意境:水象徵著生命的源頭,也是靈性重生的媒介。她回憶起自己的浸禮經歷,以及懷孕兒子時的十個月,還有在婦產科工作時見到嬰兒出生的那一刻,都讓她感到生命與水息息相關。在浸禮中,信徒藉由「入水」體驗「出死入生」的救恩;在孕育過程中。嬰兒在羊水中成長,直到出生時伴隨著大量羊水湧出,生命得以展現。這些都形象地描述了生命與水的密不可分的關係。她覺得這首歌很能描繪出這種感受。 對於年長信徒Sam叔、Sam嬸來說,這首詩歌的另一段歌詞:「營役半生,疲乏也不堪」更是直抵內心。當人生走到暮年,最重要的不再是名利和金錢,而是能夠安享天年,與親人相聚,與教友團契。正如他們所言:「最緊要是身體健康,有這麼多好朋友在這裏,我在這間教會感到很滿足。」只要有神、有耶穌,以及有弟兄姊妹在身邊,就已經感到很幸福了。 軒叔叔最喜歡「翼翼護守,當你尚童稚,靜靜待你滋長、信內勉」這一段歌詞。這讓他想起父親六歲時因意外離世,母親獨自撫養三兄妹,艱辛地把他們養育成人。他感謝母親帶他去教會認識主耶穌,讓他至今依然堅持這個信仰,並願意把這份信仰傳給下一代。 這種對生命的體悟和對信仰的依恃,正是原創詩歌和基督教音樂所呈現的寶貴價值。這些作品不僅抒發了信徒的情感,也引導我們反思人生的意義,重拾對上主的信賴。在這喧囂的時代,讓我們一起聆聽這些動人心弦的聖樂,在主的慈愛中尋得平安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