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音樂崇拜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宗教儀式,成為了一種融合故事、讀白、音樂和歌唱的綜合藝術形式,這種形式不僅豐富了崇拜的內涵,還帶來了與現代舞台表演相似的藝術體驗。這種融合既保留了傳統的宗教元素,又融入了現代舞台表演的創新思維,使得基督教音樂崇拜在當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二千年前,基督宗教崇拜繼承了猶太教的傳統,禮儀重現了基督事件(Christ event)。崇拜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打破了創作者、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的界限,形成了一個互動和感染的藝術形式。這種形式不僅僅是單純的儀式,而是一種「禮儀被表演出來」(performed liturgy)的藝術表現。因此,基督教音樂崇拜本質上就具有表演藝術的特質。
在現代社會,基督教音樂崇拜的多元性和創新性得到了更多的重視。例如,在聖誕音樂會《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僅僅通過清唱、讀白和音樂,就能傳遞出深刻的情感和信息,讓觀眾深受感動。這種表演形式不僅僅是宗教儀式,更是一種現代的清唱劇或史詩劇,給人一種當代舞台的味道。
西方音樂的傳統中,本身就有清唱劇的元素。這種形式通過音樂、禮儀和會眾的同聲和唱,讓人沉浸在音樂感染的聖樂故事中。因此,基督教崇拜在不同時節的聚會中,天然地擁有豐富的戲劇和音樂元素。這些元素在現代的基督教音樂崇拜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使得崇拜形式更加多樣化和富有表現力。
在大學時期,林思漢與前輩和友人創作了三齣音樂劇,探索如何將戲劇和音樂結合來表達信仰的思考。此外,林思漢在教會中也嘗試了不同的戲劇表達方式。例如,在受苦節期間,將已有幾百年歷史的「苦路十四站」傳統儀式與當代音樂和時代反思結合,豐富了禮儀本身的戲劇性和時代話題。這種融合不僅讓傳統儀式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也讓參與者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當代苦難和信仰的聯繫。
在學習基督教音樂崇拜的發展過程中,許多老師和指導者對林思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是陳永生校長,他是林思漢第一位正式學習古典吉他的老師,不僅傳授吉他技巧,還教導他對音樂的態度。他要求在表演前必須將樂曲練足120%,才能完整表達想法。這種嚴謹的態度建立了林思漢凡事盡力去做的性格。
另一位對林思漢影響深遠的是林國璋牧師。在中學時期,為了考進大學音樂系,林思漢需要考取八級樂理的資格。林國璋牧師免費教他樂理,並教導他事奉上帝一定是辛苦的,但必須認真和持久,才能看到果效。
陳國平博士是林思漢的大學畢業作品指導老師,他開拓了林思漢對音樂的想象,不再限制於某類、某時代或某風格的音樂,啟發他的「跨界」創作。他也教導他在創作前進行充分的資料準備,並規劃各種音樂元素的配搭。
此外,劉永生指揮和浸大基督徒詩班(BUCC)也對林思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1999年考進浸大音樂系後,他加入了基督徒詩班,劉永生先生是時任詩班指揮。他在聲樂、合唱、指揮和粵語作曲等方面給予了林思漢很多啟發和刺激。劉先生及BUCC讓林思漢知道聖樂事奉對信徒有深遠的影響,使侍奉者與參與者共同被牧養。
儘管林思漢在大學音樂主修以一級榮譽畢業,並有意在音樂領域繼續發展,但最終卻選擇了與教會事奉相關的道路。林思漢接受了劉永生的邀請,接任BUCC基督徒詩班的指揮工作,並在浸大校牧處工作,推動校內的福音和牧養工作。這開始了他在大專院校基督宗教音樂事奉和牧養大專生的十六年經歷。
回顧這十六年,經歷了無數孤獨時刻和自我疑惑,但也見證了上帝工作和恩典的豐富與真實。林思漢常常提醒自己,要如詩篇90篇的詩人一樣,「求主指教我們怎樣檢討自己的日子,好讓我們得著敬畏上主的智慧之心」。